朱广沪感悟:不能再做井底之蛙 培养青少年才是关键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01:23 重庆晚报

  还是那件熟悉的黑色“PRADA”外套,只不过里面套了一件醒目的红色毛衣,比国足提前一步抵达苏黎世复兴酒店的朱广沪显得神采奕奕,“看了昨晚瑞士与意大利的比赛真是开阔眼界呀,我们必须好好学习人家瑞士足球的发展经验,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

  朱广沪是国内教练中最肯学的典型,几乎天天都与足球比赛录像带为伴的他尽管拿到了瑞士队与科特迪瓦的热身录像带,但仍然不满意的他提前两天和足协技术官员李飞宇赶
到日内瓦,观看了瑞士与意大利的热身赛。“太激烈了,太精彩了,比赛攻防转换之快,很难用言语来表达,”朱广沪久久难以平息内心的激动,在他眼里,这场比赛是他执教之后看了那么多比赛中难得的精品。

  一个中欧小国能够打进世界杯,而且在热身赛中逼平意大利,朱广沪对瑞士队是刮目相看。在朱广沪眼里,一支瑞士队能够进步到中国人无法想象的地步,足以说明

中国足球从业者的了解范围狭窄,“我们的足球教练对世界足坛的了解,无论是时效还是渠道,都是不广泛,不全面,不及时的,”朱广沪自我解剖。

  朱广沪不惜对瑞士投来溢美之词,但他最看重的是瑞士成功的经验,“人家抓的就是青少年培养,你看这支国家队名单里,有13名队员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上场的都是1985、1987年的,我们提了多年的培养青少年,但很多时候都没落实,我们应该好好向人家学习了。”

  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就是朱广沪最深的感慨,“我们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必须多走出去,像这次两场欧洲热身,对我们学习和锻炼的价值就很大,所以我们必须珍惜。”

  只有朱帅胸藏攻略

  如何打瑞士?恐怕除了通过录像带和现场直击有深刻感受的朱广沪外,其他的国足将士很难说得明白,“反正就那么回事,我们也不太了解瑞士,朱指导怎么安排我们就怎么贯彻吧,”一位国足后防主力说。

  瑞士并不是欧洲足球强国,所以国脚们对这支队伍并不了解,很多人甚至还根本不知道瑞士队中任何一人,“过去还知道有个斯福扎,现在要我说个人出来,确实很难,”不少国脚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无知”。

  队员不了解对手,但朱广沪却不能,在他眼里,瑞士队甚至比法国队更难对付,“我就担心队员放松警惕,认为瑞士并不是一支强队,但事实上通过观看他们的比赛,发现他们的攻防能力不比强队们差,尤其是反攻中的组合能力,速度和效率惊人。”

  朱广沪坦言与瑞士的比赛很难打,不过他的心中已经有“苏黎世功略”,“我们必须限制对手的速度,三条线都是防守前沿,紧逼加凶狠的抢断,抑制他们的特点,阻止对手打反击,对于像沃热尔这样的危险人物更是要重点盯防,争取利用他们右路放手的弱点打开缺口,把我们的边路进攻特点打出来。”

  对于这场比赛的结果,朱广沪表示并不看重,关键是队员能够发挥自己的特点,打出气势,“我们的队员很疲劳,长途奔波,这场比赛是考验他们意志力的时候。”

  苏黎世天冷,国脚心不冷

  凄雨冷风中,多少美梦成空,曾以为万紫千红,都付抖瑟中……对诗情画意的花园之国瑞士充满憧憬的中国国脚们,没想到第一次到这里遭遇的就是一场“倒春寒”,“冷,真的是冷,完全没有想到六月份的瑞士还像冬天,”当地时间昨晚7点40分,走下大巴的国脚们就只顾找管理员要大衣了。

  从三十多摄氏度的北京到只有8摄氏度的苏黎世,国脚们似乎像跨越了一个季节。“我们都穿了绒棉外套,下了车还是觉得一阵寒风袭来,好像到了冬天,幸好队里带了大衣,否则就完了,”天津国脚曹阳边走边说。

  冷,是天冷,似乎国脚的心倒不冷。在酒店守候的还是有六七个国内记者,“嘿,你们还是没有把我们忘了,以为你们都关心国奥,或者世界杯了,”一个国脚见到记者开起了玩笑。让他们意外的倒是居然在苏黎世还能遇到瑞士球迷,一位身着短袖的瑞士球迷足足在复兴酒店门外等候了中国队一个多小时,当他们下车后,一一找到国脚签名。李金羽等国脚都耐心的给他签名,朱广沪也乐呵呵的陪着这位瑞士球迷合影留念,“看来我们还不错,在瑞士都还有球迷,假如我们进了世界杯,可能这里早就戒严了,”国脚们开起了玩笑。

  领队朱和元、主教练朱广沪一直催促着国脚上楼把身子捂热了,然后换衣下来训练。大伙也很积极,“天冷,我们心不能冷呀,怎么也得把这场比赛好好打了,让别人看看,我们中国队没进世界杯但也不赖呀。”

  国脚放下行李就开练“我们不是来度假的”

  瑞士人如狼似虎!这是国足主帅观看了瑞士与意大利热身赛后传递的感受。对手如此强悍,一心想改写欧战耻辱的朱广沪丝毫不敢怠慢,1日晚舟车劳顿刚刚抵达苏黎世复兴酒店,放下行李还没等喘口气就招呼大家换衣服去训练,“没办法呀,对手如此强大,我们只有笨鸟先飞呀,毕竟我们不是来度假的。”

  经过十三四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国脚们明显有倦意,不过提前从日内瓦赶到苏黎世的朱广沪没有让大伙休息调整的意思。

  “这个点不能睡,否则就没法倒时差,比赛也是晚上的,我们必须一来就要适应,现在训练就是最好的倒时差,”朱广沪如此解释自己的疲劳训练法。

  在很多人眼里,与瑞士的热身不过是陪太子攻书,意义比鸡肋还鸡肋,但国足上下并不这样认为,“这次是他们请我们来的,虽然我们没有进世界杯,但我们绝对不能当作是度假,上去就得跟他们玩真的,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如果自己不珍惜,就太可惜了。”

  尽管天下着雨,温度也降低到6、7摄氏度左右,但国足仍然坚持到酒店附近的一个简易训练场进行了一小时左右的放松训练,“不管我们能不能打赢对手,至少我们的态度是认真的,所以结果如何对我们来说都不重要,只要能够保持这样的态度,相信我们就完成了使命,”一位国足人士对记者说。

  据介绍,尽管瑞士方面最开始为国足提供了不少在苏黎世的观光建议,但都被国足方面拒绝了,他们只是同意在当地时间昨天上午前往苏黎世国际足联总部进行参观,毕竟这对于踢球的人来说,也算是个梦想。

  石俊苦等国足召唤

  夜阑时分,高日克大教堂清脆的钟声划破了绿阴环水的瑞士首都伯尔尼长空的静谧,在两百公里外的苏黎世复兴酒店里下榻的国足将士纷纷进入梦乡的时候,独自呆在伯尔尼家中的石俊却辗转难眠,“也不知道怎么的,国家队那边迟迟没有打电话过来,通知我到苏黎世报到。”一直苦等国家队召唤的石俊在给本报记者的电话中丝毫不掩饰内心的焦躁,这位前力帆国脚,留洋瑞士的中国第一人,深知能否打上明晚国足与瑞士热身对他的意义,“或许这对我在瑞士的足球生涯是个转折点。”

  瑞超首赛季全是郁闷

  已经转会瑞士年轻人队一年有余的石俊过得并不如意,不仅是瑞士超高的物价,自己的语言不通,更重要的是迟迟无法在年轻人队打上主力。石俊是个要强的人,从大连到长春再到昆明和重庆,天资并不算好的石俊凭自己的韧劲一路走了下来。但在自己度过本命年之后,他却没有料到仍然无法转运,“郁闷呀,迟迟无法打上球,那种有劲使不出的感觉特难受。”

  刚刚加盟年轻人队时,雄心壮志的石俊发出了第一个赛季至少要进10个球的豪言。但一年过去了,石俊在正式比赛上还是颗粒无收,“不是我不努力呀,确实是没有给我多少机会,很多比赛都是垃圾时间才让我上去,让我怎么去得分呀。”

  石俊并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我当年在红塔的情况比现在更糟糕,换了其他人,早不踢了,但我坚持下来,就成功了,所以我相信第二年会好起来的。”在石俊看来,如果尽快解决了语言问题,能够顺利的与队员教练沟通,他得到的机会肯定就会更多,“我现在基本的生活交流没有什么问题了,但德语很难,我还需要多下些功夫。”

  当然,下功夫并不仅仅是语言上,不管是身体还是技术,石俊都认为自己提高的空间很大,所以这个夏休期,他并没有回国,而是独自留在伯尔尼苦练。“我哪里有玩的资本,必须在休假期中保持一个好的身体,争取在球队集中后比别人表现得好,争取位置。”

  老婆回家度假了,一个人留守的石俊不仅要训练,还要自己照顾起居,“没法出去吃,太贵了,现在我就是自己弄点简单的西餐就行了,千万不要小看我哟,出来踢球不容易,现在我做饭什么都会了。”

  翘盼亮相热身图转机

  大块头有大智慧,这是很多人对石俊的评价。在瑞超的首个赛季无法让人满意的时候,石俊也知道自己的转机在哪里,那就是多为国家队效力,争取亮相机会赢得认可,尤其是像瑞士与中国队这样的热身赛。

  石俊毫不掩饰对于这场比赛的翘盼,“我毕竟是在瑞士踢球,如果能够在这样一场让瑞士人瞩目的比赛中上场而且有好的表现,那对于我今后在瑞士的生涯肯定大有裨益。”正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石俊才积极争取机会。原本国家队并没有打算征召像他这样的海外国脚参加这次欧洲热身,但石俊主动给国家队教练组打了电话,表示了自己的意愿,当时朱广沪也答应了,并表示会在到达苏黎世后通知他报到。

  能够再次入选国家队去跟瑞士热身,石俊心如潮涌,“我手机时刻放在手边,等待着国家队的电话。”不过直到国家队抵达苏黎世5个小时后,石俊都还没有得到通知,这让他越发忐忑不安,“是不是朱导不放心我状态,还是认为我的类型不适合这次比赛……”石俊内心胡乱猜度着。他还在等着国家队的电话,直到比赛前的最后一刻,“反正我这里离苏黎世很近,就一个小时,随时打电话,我随时都可以过来。”

  特派首席记者王印毅瑞士苏黎世专电网络编辑:李平


【               发表评论
Flash内容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50,000篇。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