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再说克林斯曼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6月25日13:24 深圳晚报 | ||||||||
揭幕战的4比2大捷,让批评家暂停了质疑;淘汰赛的率先晋级,让反对者停止了喧嚣。 克林斯曼,这位42岁的年轻主帅,正率领德国队行进在通往伟大的大路上。 昨晚,德国媒体将德国队的胜利,比喻为克林斯曼的成功。
当2比0旋风式击垮瑞典,当欧洲德比成为德国人晋身八强的阶梯,即便再理性的批评家们也意识到,“克林斯曼号”德国战车杀入四强甚至直通柏林的前路依稀可见。 这或许未必是克林斯曼一个人的胜利,但他无疑先胜一招。 在赛前,没人肯对东道主寄予厚望,除了克林斯曼。在贝肯鲍尔的“如果……那么……”的压力下,在媒体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指责下,甚至在队中核心巴拉克的质疑下,执着于世界杯梦的克林斯曼,显得孤独且难堪。 当年的“金色轰炸机”,一度被种种的怀疑和质疑所“轰炸”。 的确,走马德国队前,克林斯曼的执教经历还是个空白。但谁又是天生的主帅呢?奥运会的游泳金牌教练还不会游泳呢!这是德国人的第一个不顺眼。 紧接着,克林斯曼的改革与换血,又让他陷入一片嘲讽。至于德国人的美国式生存,更让他的同胞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克林斯曼,像是悬崖峭壁的角斗士,除了“前进一步天地宽”,再无选择。 但昨夜的惊艳一战,原本悬念重重的欧洲德比,只用12分钟就揭开了谜底。新德国队的战车风范和娴熟锐利,令德国和世界叹为观止。 ——“先树立一种赛场哲学,然后全力朝这个方向努力”,是克林斯曼的执教理念; ——“我个人的处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球队”,是克林斯曼的人生哲学; ——“多给年轻人机会”,则是克林斯曼一贯的态度。 正是这些理念和思维与德国的传统格格不入,批评和质疑于是演变成为思潮。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理性的德国仿佛为此上演了一场颇为俗套的轻喜剧:现在,随着胜利的接踵而至,克林斯曼马上又被奉为德国战车的神明,日耳曼的英雄。今晨,更多的德国媒体认为,“克林斯曼号”的胜利已经上升到政治层面,可以重塑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其实,大可不必讨论德国人的俗套与否,关键是这驾打着“克林斯曼烙印”的德国战车,正承继着贝肯鲍尔的衣钵,行进在通往伟大的征途上。 7月10日凌晨的柏林奥林匹克球场,进入决赛场的两支球队,会有一支是德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