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12年仅取一胜 过于强调技术令沙特固步自封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09:41 东方网-文汇报 | ||||||||
本报特派记者沈雷 过去12年,来自阿拉伯世界的代表队在3届世界杯参加了21场比赛,只取得了一次胜利:1998年拥有哈吉、奇波、奈贝特等名将的摩洛哥队在小组赛最后一轮3比0完胜实力不差的苏格兰队。如果不是巴西疑似放水地输给了挪威,摩洛哥队本很有希望获得小组出线——但这却成了最后的美好回忆。
突尼斯已经连续参加了三届世界杯,虽然连续三届1平2负的成绩无进有退。1998年,突尼斯与英格兰、罗马尼亚、哥伦比亚分在一组,突队表现得非常顽强,取得一分已属不易;2002年,突尼斯逼平比利时,但无奈于拥有主场优势的日本;2006年,贵为新科非洲状元的突尼斯只打了45分钟好球,一度令西班牙陷入苦战,但他们无法在90分钟比赛内始终保持高度精神集中的问题毁了前几十分钟的努力,今天在柏林与乌克兰的最后一战,突尼斯仍有出线可能,但上半时被罚下一人后,全队就似乎完全失去了争胜的信心和欲望。 与突尼斯一样,沙特阿拉伯在本洲大赛中总是能取得较好成绩,但这支队伍根本不具备与世界一流甚至二流队伍抗衡的水平。2002年那个0比8成了亚洲足球的耻辱标志牌,沙特惧怕力量型队伍的问题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在实力一般的乌克兰队面前,沙特又险些被彻底打垮,0比4已是非常幸运的结果。沙特踢得并非整体足球,他们完全忽视力量对抗、过于强调技术控制的踢法,在世界舞台上根本不管用。 曾经创造过辉煌的阿拉伯足球已走入了发展的瓶颈,无论是亚洲的沙特阿拉伯、卡塔尔,还是非洲的埃及、突尼斯、摩洛哥,各队的战术总体风格过于强调技术而放弃了对力量素质的要求,沙特、卡塔尔等国球员又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出国踢球,在单调的环境下培养一代又一代风格没有任何互补的球员,球队缺乏战术纪律性和足够的求胜欲望,总寄望凭借奥维兰那种百年一闪的灵感来取得胜利,阿拉伯足球走向今天的衰败,并非偶然。 (本报柏林6月23日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