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日本式平静贯穿始终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07:51 东方网-文汇报 | |||
第91分钟,奥里奇反击杀向禁区,可他的传球既没有找到克拉什尼奇,也未被普尔绍得到。“嗵!”身后一排的克罗地亚记者再也顾不上斯文,恨恨踹了工作台一脚。5分钟前,身边的某位“奇”先生已经捶过工作台一次。 外露的西方人愿意这么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他们的确很郁闷,克罗地亚看起来更应该是胜利者。他们绝不会对0比0的比分满意,点球被扑,远射中楣,如果运气站在他们这边 日本比克罗地亚更不利,但日本人却始终保持着难以置信的平和心态,无论是球员、记者,还是球迷。第89分钟,中村俊辅直传,三都主左路插上突破,大力一脚将球抽向中路,只要有位 日本队员轻轻一碰,比分牌就不会再是尴尬的0比0。但毫无感觉的大黑将志完全找不到落点,皮球被西穆尼奇解围,气得三都主蹲下身去直拍草坪,而他的队友们依然是一副神定气闲的样子。高中时代便闯荡东瀛的巴西人还是没有学会日本人天生的耐心。近侧的日本球迷依然发出带着几分崇拜或欢乐的“呀呀”尖叫,看台上的日本记者又伏下头去继续记录着什么,貌似一切与自己无关。这是一场日本队必须拿下的比赛,不然的话,心高气傲的他们就不得不在最后一场净胜世界冠军巴西两球,才有出线的可能。但即使是如此不利的形势,即使是比赛已经进入了伤停补时,日本人的每一次攻势组织依然像是在打一场教学赛,中田英寿做球给中村俊辅,中村再回给稻本润一,稻本继续分球右路加地亮,停球仍停得那么平稳,传球依然传得如此到位,没有半分着急,似乎比赛只是刚刚开始而已。说不清这是日本人缺少血性,还是他们拘泥于某种不能改变的形式,但在背水一战的决斗场里,这支队伍依然保持高度的纪律性的确令人无法忘怀。 想起新闻中心赛前的一幕。摄影记者票少得可怜,等候名单每场先来先得,摄影记者领票处总是热闹非凡,人声嘈杂。但今天的纽伦堡却是一个例外。领票处前没有一个活人,地板上却安安静静、井然有序地躺着五六十件器具,从摄影专用随身小板凳到相机架子外套,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物资匮乏年代的上海菜市场里黄鱼、带鱼铺子前也有着与此相仿的场景。但当器具的主人们出现时,依然是那么安静,领票工作从没进行得如此顺利过,短短二十来分钟一切解决,有票的收拾东西去赛场,没票的默默转身离开。 日本球迷们也是如此。他们总是将某一座城市渲染成片片蓝色,但除了体育场、球迷广场的周边,他们绝不会放出多余的声音、做出多余的举动。开往日本队赛地的火车永远是那么拥挤,头等车厢也寻不到半个身位的空档,从没有满车厢的酒味和歌声。他们不是一群人,而是一组人,很有纪律的一组人。法兰克球场的跑道上站着两百多位保安,面对看台,时刻保持警惕,他们是为了防止容易激动的克罗地亚人,以免再次出现巴克之战中的球场闯入者。对日本球迷却可以绝对放心,他们只会在90分钟里反复唱着 同一首歌,从不停歇,没有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无论那比分是1比0、1比2、还是0比0。散场后,一切又回复平静,如同什么也不曾发生过,没有满地喝空的纸杯,没有回荡空中的歌声,纪律得甚至让人觉得单调。日本足球正和他的国民所表现出的天性毫无差别,他们学会了巴西人的脚下传切,但却擦去了自由发挥的创意部分,他们始终是一部整体机器在顺畅运作,做工精细、外观时尚,却无法称之为艺术。艳丽瞬间而发瞬间而灭的樱花被日本人尊为国花,但这样飞火流星的凄美却无法在日本足球身上找到影子。 本报特派记者沈雷 (本报纽伦堡6月18日专电) 川口扑出点球,使日本队得以继续“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