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乌龙”出水 高科技为啥不管用?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13:30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 ||||||||
【南京日报报道】 就在人们津津乐道于巴拉圭队队长卡马拉“世界杯历史上最快进球的乌龙球”时,在昨天凌晨随后进行的阿根廷队对科特迪瓦队的比赛中,裁判的一个“乌龙”让人们转换了话题:比赛进行到第14分钟,阿根廷队的里克尔梅右侧开角球,他的精准弧线球飞向后点,阿亚拉在门前9米处头球攻门,科队门将蒂齐耶扑球出现脱手,球击中左门柱弹过了球门线,蒂齐耶随即又将球捞出,这个原本已经过了球门线的进球被比利时裁判德布利克尔“没收”了。本届世界杯比赛为防止裁判出“乌龙”,启用了很多高科技手段来辅助
为保公正,高科技为世界杯“帮忙” 为了保证本次世界杯裁判判罚方面的公正,今年世界杯引入了很多高科技手段,比如比赛用球“团队之星”,一块全球定位芯片安装到了足球里面。同时,在球门的门线和门框上也安装了相应的系统,有了这个“电子眼睛”的帮助,主裁将很快就能确认球是否越过了球门线。同时,为了降低误判,本届世界杯还第一次出现每场比赛配备5名裁判的情况——除了一名主裁判、两名助理裁判和一名第四官员,还有一位替补助理裁判。主裁判和边裁之间还配有微型话筒和耳麦,方便裁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另外,一种叫做“BB旗”的边裁设备不仅可以通过电子发射装置,向主裁手臂上的佩戴物发出声响或震动,及时提醒裁判员注意发生的新情况,还可以提醒边裁是否有越位的情况发生。 也正是由于高科技的帮忙,在面对英格兰的那记入球算在小贝账上还是记作“乌龙”这样的问题时,国际足联技术小组昨天很快给出答案:“乌龙”。 实际效果,降低的只是错判的概率 中国金哨裁判孙葆杰曾经说过,裁判的个人技术再好,也无法超越自己的视野范围。和昨天阿科之战中同样的“乌龙”此前并非没有出现过:2005年在英超曼联队对热刺队比赛中,曼联门将卡罗尔在扑救一记远射时,从门线内将球捞了回来,但由于主裁和边裁都没有看清,热刺的入球被取消,最终双方0比0收场。那么,既然使用了“BB旗”、“芯片足球”、“感应球门”这样的高科技手段,裁判也因此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视野,为什么还会出现误判的现象呢?国家级足球裁判董发成对记者说:“到现在为止,高科技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真正做判罚的还是人,而不是机器。这些辅助的机器会在出现情况的时候提醒裁判,但是这仅仅作为参考,裁判主要还是根据自己看到的实际情况来判罚,所以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这些高科技降低的只是错判的概率而已。” 争论焦点,高科技是否会让足球失去乐趣 尽管高科技让足球比赛变得“较真”,但事实上,很多足球界人士都在反对裁判“电子化”,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理由:失误是足球运动的魅力之一。1966年赫斯特的那脚射门,1986年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现在仍然为球迷津津乐道。不同的比赛,对于球迷来说有着不同的需求。孙葆杰认为,足球对于大众更像是一种游戏,有时比赛结果并不重要,人们只想从中得到快乐,对某些无伤大雅的误判也就不会过于计较。但同时,在商业气息越来越浓、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赛场上,高科技是一种辅助工具,可以让狂热的球迷冷静下来;在另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孙葆杰说:“世界杯这样的重大比赛,国家队之间的比赛还肩负着一个民族的荣誉感,对胜负也会非常计较。所以在裁判的判罚上,未来将会逐渐引入高科技手段。这是一种趋势,裁判也需要更加恪尽职守,对比赛的双方负责。” 南京日报记者 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