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首页> 新闻> 媒体评论> 正文 
刘晓新:杜塞尔多夫 第一次主题班会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16:19 足球-劲体育

  15 名特派记者,多达25人的德国采访团队,一届与中国无关却与中国时差多达六小时的世界杯,宽泛地说,我们来采访,但更务实地说,我们究竟来干什么?在信息如此快捷如此密集的今天,这样庞大的一支专业团队到达现场,究竟有多大的必要性?

  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当我们 10个人已经集结杜塞尔多夫的时候,这个问题,实际上成为我们例行的"战前动员会"的主题。因为,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结果,有必要
,也必须在我们这支建立于传统专业媒体基础上的采编团队间,达成一致。

  人数,往往成为像我们这样的专业媒体,用来衡量大赛分量和采访规模的直观标准,更具体地看,这甚至成为专业媒体的"面子"与"架子"。我们完全可以用简单而铿锵的语言,来完美地解释这样的"大肆铺张",但是,我们更有必要去寻找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从 1982年足球报原总编辑第一次代表中国专业体育媒体现场采访

世界杯开始至今,足球报正在展开自己的第六届世界杯报道攻势,人数的递增,显然无法成为我们报道模式更加合理更加成熟的标志。

  事实上,在确定最终人数之前的整整一年间,我们一直在努力完成本届世界杯的整体架构,更准确地说,我们所努力的,是如何在单一的平面专业媒体报道模式当中,去打造一种全新的、更符合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式。比如说,我们与互联网达成的从视频到文字的对接,与移动梦网达成的内容制作与提供的合作,以及与德国踢球者杂志之间达成的从本届世界杯到 08奥运会的整体合作,当然,还包括更具传统意味的与亚足联及其官方网站之间的合作。整体来看,这就是一种多元化多渠道的合作形式,我们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平面媒体就是传统的公路、或者说是马路,但任何一座发达城市需要的都是从公路到高架到地铁到轻轨的多元化立体化结构。未来已经注定如此,平面媒体必须参与到这样的一种立体化结构当中去,说是竞争,不如说是去主动融入一种全新的、必然的模式。

  但这的确是一种考验。每一个从传统专业媒体中脱胎出来的采编人员都恪守一个基本原则,采访、发稿,然后准备下一次采访。可本届世界杯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将在路上发送视频,都将在结束一天的报纸发稿任务后再组织另外的题材给互联网或手机媒体发送图文,这是我们所激烈争论的话题。

  但是,从现在起,我们已经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在考验自己的同时,去考验一个专业团队的立体产品制造能力,往大了说,这是一直在思考自己生存空间的平面媒体,都必须去面对的一个尝试。央视在向雅典奥运会派出一支前所未有的超大型转播团队时说,这是在考验中国电视向全世界转播 08奥运会的能力,那么,我们,也希望就此考验自己适应未来的能力。 (刘晓新)


  即时欧洲赔率助阵世界杯足彩
【               发表评论
Flash内容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200篇。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