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中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愁在德国中国记者无根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10:39 新闻午报

  “再过几天,我就可以吃上地道的烤鸭了。”当地时间9日,当斯图加特的上空升起绚烂的烟花时,一名来自北京的记者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事实上,这是在德国工作了一个多月之后每一个记者共同的心声,而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当然,内容有好也有忧。

  累在德国——吃住行样样困难

  对于一个月的世界杯生活,大部分中国记者应该会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来形容。

  对于那些无需每天写稿子的记者,应该并不麻烦,因为只有他们才有心思去考虑这座城市哪家餐馆比较好吃。而对于大部分中国记者来说,每天的三餐则只需填饱肚子就行,“色香味全”早已经抛之脑后。

  经常在外面跑的记者,应该知道哪些地方有最便捷的食物,匹萨、

汉堡这些在国内调节口味的东西,在这里却成了主食,而晚上的那顿消夜,则是从国内带来的方便面。营养,千万别和记者们谈这些,每天都被采访的任务压得喘不过气,那有心思去想营养。于是,一个月下来轻了四五斤的大有人在,而最夸张的一位同行,由于实在吃不惯这里的食物,愣是在30天时间里减去了20斤体重。

  如果要统计世界杯期间到底有多少记者睡过5天安稳觉的话,那么能够举起双手的比例绝对不超过10%。

  每天入睡前,记者们总是会去查一下明天的比赛在哪个地方,如果远的话,那就必须上好闹钟,睡四五个小时,然后赶早班的火车去现场。而在比赛结束后,如果已经没有回去的车的话,那么就必须在当地找一家旅馆,但有时即使有钱也找不到住的地方。同住的记者就曾经有过这样一次经历,他去法兰克福采访晚上9点的比赛,比赛结束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好稿子,但是当他赶到火车站的时候,却发现末班火车早已在10分钟前离开。为了不至于露宿街头,他跑去车站附近的酒店,但却被告知房间因为球迷过多而满员。无奈之下,他只能睡在法兰克福的站台上,然而,这时的他虽然极度疲劳,但却还不能睡死,因为身边价值几万块钱的电脑以及相机必须牢牢看住。

  由于本届世界杯的赛场分布在德国12个不同的城市,而32队的基地更是散布各个城市,因此有时记者一天的车程甚至超过1000公里。

  如果要问记者在30天里赚到什么的话,那他肯定会告诉你把车票全都赚回来了。有证的记者可以免费乘坐,而无证的在买了价值400欧元的火车月票后,也基本上连本带利环绕赤道一圈了。然而,尽管乘车比较方便,德国的高速铁路速度也非常快,但这对于记者们来说还是极其痛苦的一件事。一开始,可能因为新鲜感,觉得这里的的交通便捷,但久而久之,坐的次数多了,就难免出现厌烦的情绪。一记者笑称,在德国,把十年要坐的火车都坐掉了。此外,如果正巧赶上比赛结束后的那段时间,那想有个座位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记者往往和大量球迷选择乘坐相同的火车班次,而要有位子则必须掏出3欧元事先预订。

  于是,在从比赛地点回来的火车上,经常能看见两三个中国记者扎成一堆与球迷一同挤在过道上。而为了赶时间,他们又不得不在狭小的空间内拿出笔记本抓紧时间赶稿,更有甚者,为了能稍稍休息一会,他们甚至会睡到行李架下,缩着全身的骨头,一手撑着地板,全然不顾自己的形象。

  愁在德国———无根的中国记者

  如果按照人数来算的话,中国记者在世界杯上绝对能够排进前三。但是,数量上的优势并不能提高中国人在国际足联中的地位,相反,很多老外都会时不时地问上一句:“中国没进世界杯,你们来那么多人干什么?”

  由于无缘32强,国际足联给中国足协的采访名额只有区区的80人,加上新华社、

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获得正式采访证件的中国记者数约有200人,但据不完全统计,抵达德国参与报道世界杯的中国记者的总数实际接近500人。然而,有证和没证其实差距并不大。由于中国队不是参赛球队,因此在每场比赛分配球票时,中国记者成了最后一批被考虑的对象。与此同时,一些热门比赛的球票更是轮不到中国记者的头上。像英格兰这样的热门球队,除了少数代表中央媒体的记者能够获得垂青外,其他人只能呆在新闻中心或者场外大屏幕前,享受与球迷一样的待遇。

  当然,这还仅仅是小组赛的情况,到了淘汰赛时,中国记者的处境则更为尴尬。住在记者隔壁的一名北京同行,居然16强的比赛全被拒绝,甚至连WAITLIST(等候名单)都没有上。结果,这名同行一怒之下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著名的黄健翔语录:拒绝!拒绝!拒绝!国际足联票务组立功啦!不要给中国记者任何机会!伟大的新闻官,他继承了一切官僚主义的光荣的传统,阿维兰热、布拉特、约翰松在这一刻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中国记者可以回家了,他们不需要回到遥远的中国,他们很多人已经到巴黎去玩了。

  一名赛区的新闻官曾告诉记者,中国队如果能打进32强的话,那么中国的媒体会好过很多,因为国际足联至少会给中国足协分配300个采访名额,在一些关键场次也会照顾中国记者的采访需要,但在中国队无缘德国世界杯的残酷现实面前,中国记者只能集体忍受被忽视的折磨。

  爱在德国———“科隆一吻”

  累,并快乐着。对于到德国采访的中国记者们来说,一方面被工作折磨得不成人形,另一方面,则又享受着工作所带来的种种快乐。

  前天,一位相熟的女同行在MSN上向记者爆料,她在德国恋爱了。这绝对是世界杯开始以来听到的一个最好的消息,而且那名时髦的女记者交往的对象,居然还是一名长相酷似卡恩的德国小伙。结果,在一番威逼利诱之后,记者终于得到了第一手的内幕。原来,前不久她在科隆采访,结果邂逅了前往球迷区看球的这名德国小伙,于是,采访有了好感,互留联系方式,一切都像那电影里的镜头。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卡恩”开始疯狂地追求这名记者,每天都会打几个电话,还时不时地请她出去吃饭。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双方就坠入爱河,女记者甚至搬到了“卡恩”的家里,只不过她住一楼,“卡恩”则在地窖里打起了地铺。然而,因种种原因两人不能私定终身,转眼就到了离别的时候,于是在科隆的最后一晚,两人一个晚上就去了四家酒吧,喝遍了德国当地的啤酒,拿这名女记者的话来说,就是“最后啥也不知道了”。第二天早上,“卡恩”去火车站送女记者,两人在车站对视了好久,然后一个德国式的吻别,女记者踏上了前往柏林的火车。

  最后,这名女记者告诉记者,当时自己的心都碎了,而她在MSN上的名字也改成了极度煽情的一句话:“我的人走了,但心却留在你了的身边。”

  中国记者职场“现形记”

  应该说,大部分中国记者都非常敬业,但人多了难免良莠不齐。而这里所说的,只是极个别的少数人,万勿对号入座。知道那个人是谁,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还是索性以字母Q来代替。可耻———有人成了“倒爷”

  前段时间,国际足联接到报告,说有中国记者在倒卖媒体票。结果,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至少在16强到8强阶段,能拿到票子的中国记者每场比赛不超过3人。而倒卖票子的主角、之前提到的Q,现在则非常逍遥,逛逛德国的各处风景,比赛开始也不写稿子。他或许知道,这样的一种行为却苦了一帮兄弟姐妹。作孽啊!投机———旧票蒙混过关和Q倒票的行为一样,中国极个别有证记者为了采访,不得不使出下下之策。

  据说,那是在一场球票相当紧张的比赛中,中国记者没有一人拿到球票,结果,一些不甘心的人还是跑到了那里,并且自以为很聪明地拿着以前小组赛的球票想蒙混过关。然而没想到,碰上了一名负责的安保人员,结果被乖乖地请到了休息室。倒霉———逛街路上遭黑手

  你说一个中国记者,跑到这里还装什么大款?但是,我们的同行们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这不,出事了吧。

  还是那个Q,在倒卖媒体票赚了一笔之后,跑到米兰去购物,然而,当地的治安情况不行,在火车上他的皮夹子被偷了。其实话说回来,Q还是自己不好,出去逛街不带包,非要把皮夹子放在裤子后面的袋袋里,而这个放满

信用卡以及1万现金的皮夹子,也让米兰的小偷有足够的钞票庆祝意大利夺冠了。

  世界同行的反面教材

  本次世界杯,媒体已经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单是巴西环球电视台就有近200名记者来到德国,他们甚至对一次非主力球员的普通训练进行了现场直播。除了传统媒体外,首次得到世界杯采访资格的网络媒体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杯的传播广度和速度。

  但正因为世界杯受到高度的“信息轰炸”,所谓的“独家”新闻更已近绝迹,即使拥有丰富人脉关系的德国《图片报》的记者也在发愁,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主要媒体都各出奇谋,英国的一些小报除了派出大批“狗仔队”负责场外的花边新闻外,还会花钱买断部分知名球员的专访权。另外,阿根廷和巴西这些南美国家的足球媒体则喜欢使用“美人计”,在队伍的训练场边和驻地附近,总能看到衣着暴露的“美女记者”在招摇。

  记者手记

  马拉多纳要向沈冰鞠躬?别以为这是什么笑话,这是国内某家报社一篇1000多字的专访,当然,是一个看了你会笑的专访。

  在这次世界杯期间,国内一些媒体记者的“专访”能力已经超过了路透、法新这些大新闻社,也超过了马卡、米兰体育报,甚至德国本土的《图片报》也比不上他们。而每天都要上些网站看一下新闻的我,见到这一些文章就忍不住惭愧起来。《专访布拉特》、《专访贝肯鲍尔》、《专访佩雷拉》、……这样说吧,凡是在国际足坛有头有脸的人物,没有中国记者采访不到的。而且,关于这样的专访,大部分中国报纸上都有刊登,好像一旦有了这个,就比较符合自己的身价。所以,世界杯对于部分中国记者来说,相当于上了一次“辅导课”,毕业之后,他们中间的某些人或许可以改行当作家。

  在德国的中国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旅游型,也就是整天没事干,以采访的名义到处乱逛;二、事业型,这类记者不管有证没证,每天都必须得发回几千字的稿子,所以30天里他们基本上都是非常忙碌的。但其中有的人却学会了投机取巧,有证的专等在贵宾通道门口,希望能抓住机会搞张合影,这样的话,一天甚至一个星期的活就轻松了,面子上也过得去。

  这样的一种现象,在中国记者中早已见怪不怪了,有的时候,与明星合影甚至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在记者住的这幢楼里,有不少人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而且他们还“成功”地抓到了阿尔贝蒂这类二流角色的专访,兴奋得一个晚上没有睡觉。而国内某知名网站更是花高价挖来了一名原先在亚足联谋事的工作人员,而他所负责的,则是每天进入贵宾区与明星合影,然后被冠以某某对话贝肯鲍尔之流的噱头。

  反过来再看看国外的报纸,英格兰队的新闻管制比较严,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专访。但没有专访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报纸难看,《每日星报》是一张完全八卦的报纸,英格兰队比赛之后别的报纸都在盯着小贝,他们却专盯着贝太太,结果发现了辣妹在机场发飙的新闻。

  昨天,在和国内的朋友聊天时,他们说:“现在一翻到有专访的版面,肯定不会看的,太假了。”我想,国内的读者现在果然是门槛精到家了,而身在国外的那些记者们似乎还在一如既往地把合影当做万能胶。还是好好抓紧机会学习一下国外媒体吧,有空憋在家里写专访,不如多去外面转转,说不定就碰上哪名球星泡吧呢!  -特派记者|鲍华麟|发自汉诺威


  即时欧洲赔率助阵世界杯足彩
  手机上新浪 掌握世界杯
【               发表评论
Flash内容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3,700,000篇。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