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火焰山”逃离汽车城 奔走在滚烫的德意志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16:15 今晚报

  本报特派记者 缪志刚 王耀铭

  6月29日,掐指算来,2006年德国世界杯足球赛已经整整进行到了第20天,全国晚报记者采访团在抵达德国后已经整整工作了23天。身处异国他乡的本报特派记者,早已搞不清今天到底应该是星期几,脑海里只有今天要去哪里,明天应该去哪里……对于真正奔波在世界杯赛第一现场的记者来说,组委会发放的那张金黄色赛程表,已经完全取代了日历在大脑
中的作用。

  本报特派记者以激动的心和冷静的头脑,正奔走在滚烫的德意志。只要能做好世界杯赛第一现场的鲜活报道,再苦再累又算得了什么?!

  开幕式上大腕如云

  永远难忘6月9日的慕尼黑安联体育场。那是一个会变换颜色的球场,

拜仁慕尼黑是属于红色的,慕尼黑1860是属于蓝色的,只有德国队比赛时,它是白色的。从火车站到球场,记者挤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同行中间,上车下车时必须高举着相机和电脑,但是心情是明亮和急迫的。
高速公路
一路拥堵,不过在安联球场出现的一瞬间,见多识广的老记们都发出了一声由衷的赞叹。

  开幕式的安检非常严格。每一个包、每一个口袋都要翻到见白。就在大家埋头检查时,两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记者身边。走在前面的是英超阿森纳队法国籍主教练温格,后面是德国“足球皇帝”、本届世界杯赛组委会主席贝肯鲍尔。

  温格向每个人打招呼。这样的人物出现在媒体专用通道,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温格说:“这次世界杯赛我是给电视台打工的,当然应该走媒体通道。”贝肯鲍尔笑着说:“我是来看望大家的,希望大家对所有新闻设施感到满意。”然后,他严格按照程序,把身上的物件都掏出来,连手机和钢笔都放在专用的篮子里。突然,现场响起了掌声。

  一个小时后,在国际足联召开的小型发布会上,贝肯鲍尔表示,德国世界杯赛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然后,贝利、布拉特悉数登场。

  开幕式是一个深沉、大气而不失热情的仪式,是一个充满德意志民族传统、蕴含世界杯赛深厚历史的殿堂。除了1930年的乌拉圭队外,每支世界冠军队都派来了代表。在德国总统科勒宣布世界杯赛开幕后,在漫天彩带飘到记者头发上的时候,世界杯赛真的来了。

  与巨星保持一米距离

  虽然前来德国采访的很多中国记者持有国际足联颁发的本届世界杯赛正式采访证,但他们并不是每场比赛都能进入混合采访区和参加新闻发布会,而且就是进到现场也是绝对禁止拍照。按规定,国际足联新闻官在发放混合采访证和新闻发布会采访证时,一般是先照顾参赛国家和地区的记者,然后是同组其他对手国家和地区的记者,32强参赛国家和地区的记者,最后才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记者。

  为了能顺利进入混合采访区和新闻发布会,本报特派记者每天都要提前3个小时抵达赛场,争取最早向国际足联新闻官报名,然后利用赛前的空余时间,争取多采访来自世界各地的球迷,充分感受世界杯赛的丰富内容。

  英格兰队和德国队是世界杯赛人气最旺的两支欧洲队伍。英格兰队首战巴拉圭队时,法兰克福金融银行球场内除了已经派发的500张采访证外,还有367位文字记者在“待定”席。比赛开始前,新闻官拿出了10张采访证,按照先欧洲后美洲,最后是亚洲、非洲的顺序派发。这个规则遭到了中日韩记者的言辞抗议。新闻官见势不妙,收起了所有通行证。10分钟后,组委会采取了变通的方法,满足了所有记者的要求。

  小罗、小贝、亨利、埃里克森、克林斯曼、佩雷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陆续出现在记者面前。他们或得意、或沮丧,每个下意识的表情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细小的动作都能暴露内心的真实想法——最难忘埃里克森,在英格兰队一场闷战后使劲拨弄自己的头发,想笑又笑不出来;最感激克林斯曼,在德国队小组赛顺利出线后,他看到混合采访区有来自中国的记者,竟然不厌其烦地用英语重复刚才自己用德语说过的话,还问中国记者听清楚了没有。

  小罗爱笑、亨利爱耸肩、小贝口吃、巴拉克很严肃……每颗巨星都有自己的脾性,所以提的问题都要很有针对性,同时又要能得到满意答案。在世界足球最最核心的采访圈里,本报特派记者像一块大海绵一样,每天都在吸取新的信息,每天都在消化新的体会。人在现场,同时又保持一米距离,是新闻记者的最佳位置。给读者写出最有现场性、最有想法的报道,是新闻记者为之奋斗的最大目标。

  火车上日夜颠倒

  不采访世界杯赛,不会亲身体验到在路途中赶写稿件的滋味。

  1994年美国世界杯赛,本报特派记者是亲身感受了一次“飞机上的世界杯赛”;2002年韩日世界杯赛,本报特派记者是感受了一次“飞机加火车上的世界杯赛”;2006年德国世界杯赛,本报特派记者再次感受了一次“火车上的世界杯赛”。

  出发前,本报特派记者就详细规划好了德国世界杯赛的采访行程。法兰克福作为德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是记者每天奔波于12个赛场之间的最佳选择。于是,全国晚报世界杯赛采访团南线团部就设在这里。科隆,距法兰克福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全国晚报世界杯赛采访团的机动记者组就驻扎在这里。早上离开法兰克福和科隆,深夜再返回,几乎是本报特派记者每天必须完成的旅程。到德国后的第一天,本报特派记者就准备好了两本像字典那么厚的列车时刻表,里面是所有从法兰克福和科隆到德国各个城市的列车时间。每天“回家”的路上,记者就会研究好第二天的行程。

  慕尼黑距离法兰克福有近4个半小时的路程,是所有城市中路途最远的。6月9日深夜,采访完世界杯赛开幕式后,本报特派记者与《北京晚报》、《青岛晚报》记者一起从安联球场出发,先是乘坐了一个小时的地铁,然后才挤上德国最先进的“ICE列车”。德国时间深夜11时,火车开动了。由于现场稿件还没有写完,我们就在列车上立即摆开了架势,用大腿撑着电脑,开始劈劈啪啪地敲稿。一个小时后,眼看就要到截稿时间了,时好时坏的德国无线网络这时候突然罢工了。捧着电脑,几位老记像捧着八卦,向着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到处乱指,希望能有那么一点信号。最后,还是本报特派记者备用的来自中国的移动上网卡好用,于是大家都挤到一台电脑上发稿。终于忙完了,已经筋疲力尽。虽然大家都没有顾得上吃晚饭,但因长时间在火车里低头码字造成了恶心想吐,最后大家连招呼都没打,就都瘫在座位里睡着了。

  睡到半夜,忽然发现一个大胖子出现在我们脚底。本报特派记者立即惊醒,因为电脑包和钱包、护照都在里面,这该怎么办啊?就在我们准备同时跃起的时候,这个大胖子翻了个身。原来是一位喝醉了的德国球迷,抱着我们的电脑包当起了他的枕头!

  坐火车-采访-写稿-发稿-坐火车-写稿-发稿-睡觉……这就是本报特派记者在德国世界杯赛的基本生活。最开始坐火车写稿时会恶心,到现在已经驾轻就熟,只要不用码字,大家立即就能在座位上睡着。惟一的问题是吃饭,由于比赛都是在黄昏和晚上进行,记者们基本顾不上吃饭。深夜回到法兰克福和科隆,早已经是万籁俱寂,那时已是北京时间转天清晨。睡不了三四个小时,我们就又要转战另一个赛场。

  大塞车体味车内窒息

  本报特派记者是在捷克队对美国队之战前3个半小时抵达盖尔森基兴的。但当记者汗流浃背地走进傲赴沙尔克球场的时候,比赛双方已经列队进场了。还多亏了记者急中生智,打开了球场的一个“应急门”,步行了整整40分钟,才在开赛前赶到了新闻工作区,否则就只能在场外听球了。很难责怪德国人,盖尔森基兴本来就是一个高科技产业区,要一下子应付相当于城市总人口一两倍的各国球迷,实在是不堪负荷。

  “傲赴沙尔克”是德国12个世界杯赛举办城市中惟一不通地铁的,只能坐大巴或者电车到球场。记者抵达盖尔森基兴时,由于球迷太多,通往电车站的道路已经严重堵死。于是,记者迅速转移到大巴站,等待媒体专车。整整25分钟过去了,媒体专车的影子都没有。于是记者挤到运送球迷的车上。车开出不到5分钟,就开始走走停停。车厢里没有空调,时间又正当下午,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的汗水在不停地流。随着“山姆大叔”和美国大妞们的体味越来越严重,车内窒息的感觉压得人喘不过气。

  时间已经过去60分钟,球迷车还没有走出去1公里。这时候,各个国家的文化开始在塞车中体现出来。“山姆大叔”们最先受不了,大声抱怨这是个“货柜箱”;捷克人聚集在车尾开始低声唱歌;德国人则纷纷动手,有想办法开窗的、有想办法开门的。终于,球迷车走到了一座大桥上,美国人最先扳动了车上的紧急阀儿门,把中门打开,然后集体下车。捷克人看了会儿热闹,沉默了许久,在车子还是不动的情况下也跟着下车去了。最后,车上只剩下了德国人。由于时间紧迫,记者也赶紧跳下车,向着球场急奔。

  谁知道,这一走就是40分钟,上桥、下桥、又经过了一个小山坡。“山姆大叔”们沿途不停买路边小贩的啤酒。记者背着电脑、相机及各种采访设备,真的是步履沉重。

  由于有美国队参赛,球场的保安非常严格,每个人都被彻底搜查。更要命的是,走进球场后记者才被告知,要绕过整个球场后再出去,才能拿到自己的记者专用票。到这时候,脾气已经没了。

  在高度发达的德国,也会有最简单的麻烦。德国人的理由很简单——不可能为了世界杯赛而去增加城市本身不需要的投资。

  翻越“火焰山” 逃离“汽车城”

  本届世界杯赛1/8决赛英厄之战在斯图加特戴姆勒球场举行。那天晚上,走进斯图加特戴姆勒球场的新闻中心,记者首先看见的,就是票台前等候球票的记者,争先恐后。新闻官一人分身乏术,又要照顾这个,又要照顾那个,忙得团团转。

  凡是有英格兰队参与的比赛,新闻中心总是如此闹腾。“像抢一样,”一名同行感慨,“也不知道会踢成什么样。”

  斯图加特是一座“汽车城”,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就坐落在这里。这一天的“汽车城”天气非常闷热,当地时间14时30分,记者走进球场时,立即觉得一股热浪袭来。不但热,而且闷,还没找到位置,就已出了一身汗。斯图加特的阳光确实毒了点。

  如往常一般,看台上的英格兰球迷占了绝大多数。球场内响遍了各种与英格兰足球有关的歌曲。有球迷举起标语牌,对受伤离开的欧文表示怀念。另一边,厄瓜多尔球迷全都穿着黄色运动服,暴露在阳光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啤酒晒上5分钟,就全都“跑气”了,人也差不多。

  热,真热。场内的风似乎被凝固住了,只觉得喉咙里一阵又一阵发干。

  17时,比赛准时开始。看台上,找不到“辣妹”的身影。据一些同行说,维多利亚和鲁尼的女友科琳坐在一起。从看台上望下去,可以看到,埃里克森很平静地坐在替补席上,倒是他的助手、本届世界杯赛后将接任英格兰队主帅的麦克拉伦有些焦急。球场上,英格兰队似乎很快陷入了“焦虑状态”,兰帕德骂娘,鲁尼骂娘,贝克汉姆骂娘……

  与球场上火热气氛相比,球场边的较量很快分出了胜负。英格兰球迷以其占绝对优势的人数,很快压倒了厄瓜多尔人。

  上半场是平淡的45分钟。奇怪的是,无论比赛场面如何,英格兰球迷始终很激动。媒体席位上,很多英格兰同行对球队的表现感到不满,“该死的埃里克森,”有人开骂,“为什么不把克劳奇换上去!”中场休息时,啤酒、可乐成了紧俏商品。似乎不喝一点什么,有点对不起自己。

  看得出,英格兰人真的很着急。易地再战,从场面来看,英格兰队并没有占据优势,而且在双方相持过程中,英格兰队也看不到突破的希望。好在英格兰球迷们依旧很热情,一首歌唱了十几遍。

  第60分钟,贝克汉姆主罚任意球直接破门,在一瞬间点燃了全场。英格兰队替补席沸腾了,麦克拉伦跳出替补席,忘乎所以地向场内喊着什么,脸上的表情非常陶醉。英格兰球迷看台上,不少球迷脱去上衣,并不断挥舞。英格兰记者感觉复杂地说了一句:“又是贝克汉姆!”随后鼓掌。

  主裁判吹响了比赛结束的哨声。英格兰人如释重负,而球场上,厄瓜多尔人也没有太多悲伤。或许,天气实在是太热了。英格兰队有些难堪地淘汰了对手。

  一切都结束了。斯图加特戴姆勒球场内,观众们似乎比以往要散得快。除了那些“死忠”的英格兰球迷,其他人似乎都受不了这个“大蒸笼”了。记者们也是一样,以最快速度,逃到有冷气的新闻中心。毕竟,这只是一场1/8决赛,毕竟,英格兰队只赢了1比0。只能说,英格兰人成功地翻越了“火焰山”。打开电脑,敲稿,接通无线上网卡,传稿,记者用最快速度将现场稿件发回。然后,收拾好行囊,立即奔向斯图加特火车站。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尽快逃离斯图加特这座“火焰山”,因为数以万计狂热的英格兰球迷很快就将占领斯图加特全城,在酒精的作用下,他们肯定还将会给这座“火焰山”再添上几把火,再与德国球迷和德国警察发生激烈的冲突。

  这就是本报特派记者在德国世界杯赛期间的生活。从白天到夜晚,又从夜晚到白天。每天奔波在12个举办城市,辛苦也充实;20天美妙的赛事,或突兀或曲折,留下的是永远不会磨灭的美丽记忆。心情依然是激动的,德意志之夏,我们正在一步步走进她的精彩。 (本报法兰克福今晨专电)


  即时欧洲赔率助阵世界杯足彩
  手机上新浪 掌握世界杯
【               发表评论
Flash内容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700,000篇。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