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阿大战是一场“快乐”的平局 两队主帅堪称典范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07:11 深圳特区报 | ||||||||
赛前人们把本组看作是“死亡之组”,其实任何一组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如果说从小组杀将出来取得出线权为生的话,阿根廷和荷兰两队是战胜“死神”后而获新生的两支队伍。 总体来说,两队之争在用兵布阵、临场调度,考察本场与今后队员在场上表现等无不体现教练的匠心所在。他们共同之处是都没有了出线的包袱,双方在已获出线权后的“快
纵观两队表现,我觉得阿根廷队略胜一筹。虽然两队都在坚持体现各自特点,但阿根廷队在战术运用上更为灵活多变,在控传中有配合,有个人突破。他们对突破口的选择是哪里有突破口就在哪里突破,“千里防线,一点突破”,左中右路遍地开花。虽无结果但他们所展示的灵活的战术和娴熟的技巧,灵活而富韧性的身体等,通过小组赛的三场赛事,他们的稳定发挥得到肯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相比之下荷兰队左路(后卫)的进攻虽颇具威胁,但由于罗本的缺阵经常半途而废。球员暴露出实力不均衡和依赖心理等明显不足。 两位教练阿队佩克尔曼,荷兰队范·巴斯滕在本场比赛上,都想取胜但又有所保留地使用主力队员。他们都把本场比赛作为调整和锻炼年轻队员的良机。同时对主力中大龄者,挂伤者,得牌者(黄牌)都有所保留。荷兰队换上场的左边锋只有二十岁,无处不在显示出教练员的深思熟虑。“因小而失大”还是“因大而失小”,从一个教练员的角度讲,我真心体会到他们的良苦用心。 整体实力如何,一个重要标志是后备力量的强弱。在杯赛的连续作战中,不仅是主力队员的水准,更主要的是梯队也就是替补队员的水平、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不可缺的因素。激烈的拼抢难免不出伤员,以及红黄牌导致停赛等,还有连续战斗导致不同程度上体能下降而影响战斗力。同时一个教练员必须考虑不同对手以不同特点队员而对之。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觉得两队教练都以自己的睿智和勇气,既在指挥本场战事又在考虑和规划着未来“战争”。 比赛结束了,不仅留下精彩的战事画面,也为我们树立了作为一个教练员的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