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皮大胆遣出“攻击手” 克林斯曼保守吞苦果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10:40 广州日报大洋网 | ||||||||
换人给德意大战带来了真正的转变,里皮的用兵在最后时刻起了关键性作用,他在比赛下半场换上了吉拉迪诺,这实际上已是意大利队改变进攻策略的“信号”。 意大利队此前一直采用边路下底传中,找托尼这个“攻击点”的打法,但在拉迪诺和亚昆塔这两个技术型前锋登场之后,意大利队的打法有所改变。
吉拉迪诺上场后依然主攻拉姆这一边,但其策略却和此前有所不同,卡莫拉内西在场上只是“负责”传中,而吉拉迪诺却更多地选择直接突破拉姆之后射门。吉拉迪诺在加时赛一开始就在拉姆防守的区域得到了很好的射门机会,可惜他的射门打在了门柱上。随后,赞布罗塔在这个区域远射,皮球打在了横梁上。显然,里皮已经把更多的“兵力”调集到了进攻方向的右边,继续给拉姆施加压力。 在加时赛中上场的亚昆塔也不停地找拉姆的“麻烦”,他有3次机会在右边路拿球,一次造成了角球,一次传中被德国队门将莱曼没收,还有一次逼得拉姆犯规但主裁判没有吹罚。 里皮最后换上了德尔·皮耶罗,既有前场任意球“绝活”又擅长主罚点球的德尔·皮耶罗的上场说明意大利队既准备把握最后的机会,也做好了“点球大战”的准备。 含托蒂在内的意大利队4个“攻击手”同时出击,导致在加时赛的最后时刻,德国队的防守力量非常分散。 相比之下,克林斯曼的3个换人“套路”几无秘密可言,因为在此前的比赛中,他就是这么干的。先是右路的奥登科尔换下施奈德,然后是诺伊维尔换下克洛斯,另外一个“套路”关乎博洛夫斯基和施魏因施泰格,只不过以往是博洛夫斯基换施魏因施泰格,而在德意大战中两人调转了位置。 实际上,德意大战战局的发展说明克林斯曼在最后时刻有些准备不足。他本想防守大半场,然后在最后时刻派上两翼“快马”攻击对方,“一战定江山”。但实际上比赛的局面并不像他想象中那样,德国队的两个边路“快马”此役发挥得都很一般。 如果说前两个换人还可以说是克林斯曼在按赛前既定战术走,那么克林斯曼最后换上诺伊维尔,这却显得他应变不足了。 意大利队当时已用完了换人名额,而且他们的4个“攻击手”让德国队的后防很吃紧。克林斯曼如果真的想打“点球大战”,他此时应该及时应变,换上一个防守型球员,分担后防线的压力。但是,他换上的却是诺伊维尔。诺伊维尔上场后还没有什么表现机会,意大利队却在7分钟后攻破了德国队的大门,德国队此时已经回天无力。 里皮和克林斯曼最大的不同就是,克林斯曼有点一成不变,而里皮这么多场比赛以来,换人从未一成不变,这既显示了里皮对局面判断的准确,也说明意大利队兵多将广,有应对之人。当然,就算手中有“强兵”,里皮的用人还是成功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