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表时间: 2006-07-07 01:10:24 |
|
原则上,我并不喜欢将文章贴到MSN SPACE里,道理简单:一则熟客多了,柴米油盐,难免对号入座;二则卧虎藏龙,风花雪月,不想没事装逼。所以但凡影评、书评、球评,自己玩玩就好,切磋武功、点到即止。
就像这一届World Cup,技术功底好绝的加纳球员,面对五星桑巴,好象鹿鼎记里没心没肺的西藏喇嘛一样,要文斗不要武斗,你一拳我一拳,最后被韦爵爷袖中的匕首格杀。多少次,终场哨响,一群群深黑围着浅黑,蜡黄追着古铜,蹲在WC里忝着老脸讨要球衣,呜呼,此生足矣?自重身份的中田英寿,爱惜男儿令名,29岁挂靴而去,唏嘘,只剩唏嘘……
风骨,风骨何存?是“加油,好男”里的花样美男,还是超级女生里的木兰动物,呀呀学样的男孩子们,辨别标准何在?当镜头一遍遍重播贝克汉姆和坎比亚索们凄美的眼泪,我的视野也同样模糊,陷在浓到化不开的愁绪里。
直到昨天凌晨,118分钟被“伟大的意大利左后卫”凝固的威斯特法伦体育场,硝烟散尽,骄傲的冠军白衫惨淡如雪,五万七千名观众鸦雀无声。镜头切到巴拉克,倔强的额头眉关紧锁,只有汗水,没有泪水;切到克洛泽,盖世太保般伫立,清癯的脸庞寒若冰霜,默默无言;切到莱曼,37岁的他再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整理行囊,握手,挥手,坚毅的背影愈行愈远……看台上一阵躁动,渐渐地,一种声音从人海汇起,随即响彻天空:Deutschland!Deutschland!
克林斯曼小跑着奔向场地中央,嘴角微扬,兄长般地与将士们紧紧拥抱。16年前让我信仰的金色轰炸机呵,已经微微谢顶,可他曾是世界冠军,他一定要让属于冠军的火种在每个年轻人的胸膛里不竭燃烧!此刻,他会和队员们说些什么呢,他应该不知道,网路上如潮的中国人正在欢庆“胜利”,一支丑陋的德国队,一支没有天才的种子队终于出局了!
克帅太了解自己这些弟子的资质了,四强,或者已是极限;笨拙的单车,多少有悖于德国人的生理构造。可是,当他仰望中心看台,那里坐着赫鲁贝什、布赖特纳、盖德穆勒、鲁梅尼格,再往上,还有贝肯鲍尔、马特乌斯、埃芬博格,而蕴着烤蓝光芒的苍穹里,赫尔贝格老教练和他光荣的瓦尔特十一人高伫偶像殿堂!他们都不是马拉多纳、克鲁伊夫似的天才,机器般运转的战术体系限制了他们企及更高的个人成就,然而,四次赢得点球决胜,七次杀进最后决赛,三度攀上世界之颠,一代代德国队精神不灭!
从利特巴尔斯基到博罗夫斯基再到波多尔斯基;从海尔佐格到施魏因斯泰格再到希策尔斯贝格,历史将用脚尖传承的方式延续日尔曼的血脉,也向世人重新诠释莱因克尔当年推新置腹的警句:九十分钟,一百二十分钟,点球,过程百折千回,可最后爬起的胜利者——总是德国队。
世界杯前,我特意更换了自己的彩铃——《皇帝四重奏》,这是一首由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谱曲,大诗人法勒斯雷本作词,人类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品。1954年,当无数在战争中失去丈夫鳏居的德国母亲和着场上十一名德国少年轻声吟唱“德意志,德意志,高于一切,高于万物,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团结起来、捍卫荣誉……”全场热泪盈眶,那一天德国队惊天逆转普斯卡什领衔的匈牙利,史称“伯尔尼奇迹”。
请在三四名决赛前重温这动人的旋律吧,两年后在北京,四年后在黄金之国,让我们看见越来越多的血性男儿,飞驰在沙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