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阿大战四大疑云终散开 比赛结局内定马拉多纳被清场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10:45 广州日报大洋网

  本报记者

  周婉琪

  李 斌

  杨 敏

  16年了,又是在德国,对手又是德国人,最后流泪的又是阿根廷人。一曲“Don't Cry for me,Argentina”,俨然已被许多人认为这是阿根廷队的队歌。

  一切都太巧合了。交手双方都以阿根廷人的短传方式进行比赛,却都以德国人的高空“轰炸”方式破门。双方在比赛中都有足够的耐心和自信,阿根廷队最终以罚失点球的方式离开是最“体面”不过的了。我们不敢说这是一场结局既定的比赛,那对两支球队都是羞辱,但连受伤几率极小的阿根廷队主力门将都在比赛中受伤下场,我们或许只能够说:阿根廷队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

  佩克尔曼为什么换下里克尔梅,不是已经吃过被英格兰队“逆转”的亏了吗?为什么还“雪藏”了萨维奥拉和梅西?克林斯曼为什么不换下波多尔斯基?“球王”马拉多纳为什么最终没有来赛场?阿根廷人到最后为什么要打人?

  总之,德阿大战,疑云密布。

  疑云一 换 人

  佩克尔曼频出昏招

  在这场比赛中,阿根廷队的几个细节成为了他们失利的根源。在首发阵容中,主教练佩克尔曼对于科

洛奇尼的信任在比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是在布尔迪索受伤后的最好选择。但是在前锋线上,佩克尔曼使用了特维斯而不是萨维奥拉,后者在前场的策动能力更强,并且防守也比特维斯更积极。前锋的选择是阿根廷队在比赛中迟迟难以打开局面的一个关键。而在领先的情况下,佩克尔曼用坎比亚索换下里克尔梅,这更是一个极大的败笔。

  阿根廷队取得了领先,但阿邦丹谢里的受伤让阿根廷队开始被动,门将的受伤打乱了阿根廷队的换人计划,同时也让佩克尔曼头脑发热,他本来应该在终场前进行的换人计划被迫在第75分钟就开始了。他换下了里克尔梅,用坎比亚索加强防守,此举过早地让阿根廷队进入了防守状态,而且在另一方面“解放”了德国队的中场。

  德国队在这段时间换上的是速度型球员奥登科尔,阿根廷队也进行了改变,路易斯·冈萨雷斯移到左边与索林协防奥登科尔,结果这个变化导致了阿根廷队右路防守的空缺。德国队的左路进攻开始频繁而有效起来,巴拉克也正是在这一侧传中,帮助克洛斯一击致命的。

  佩克尔曼在这场比赛后似乎苍老了很多,这名57岁的老帅已经不是第一次犯这种错误了。半年前佩克尔曼带队在友谊赛中迎战英格兰队,他在球队领先的情况下同样用路易斯·冈萨雷斯换下了里克尔梅,接着欧文在第88分钟和补时阶段连下两城,英格兰队最终以3比2战胜了阿根廷队,很显然,佩克尔曼忘记了这个教训。

  阿根廷队的换人确实存在了诸多的疑问,佩克尔曼没有用艾马尔或者梅西换下里克尔梅,而是用坎比亚索。里克尔梅下场时双方控球比是60%比40%,阿根廷队占据明显优势;但是120分钟比赛结束后,德国队的控球时间升到了49%。

  在“主动放弃”控球的同时,佩克尔曼似乎还不愿意让萨维奥拉这样有进攻能力的球员上场,他用克鲁斯换下了克雷斯波。结果阿根廷队也失去了进攻能力,只能靠特维斯在前场零星地进行“骚扰”。克鲁斯虽然有1.90米的身高,但却在头球上毫无优势,他面对的对手梅策尔德和默特萨克两人的平均身高达到1.94米。佩克尔曼赛后解释:“换上克鲁斯是因为他头球技术出色,能得分,而且我们的边路球员可以起球。”这显然是佩克尔曼的一种敷衍,克鲁斯没有获得任何用头球解决问题的机会。第3个换人名额用在梅西或者萨维奥拉身上,效果显然会更好。

  所有的这些疑惑都集中在佩克尔曼身上,如果不是他昏庸犯错,那就是比赛结果是早已被“安排”好的。

  疑云二 德 国

  表现平平却能赢球

  诚然,佩克尔曼在德阿大战后成为了全阿根廷的“公敌”,因为他的换人备受非议。但同时也有很多人猜测,在佩克尔曼的背后有一只“无形之手”在操控一切。而至于德国队,其背后似乎也有这么一只“无形之手”,该队的表现实在乏善可陈,却仍然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其实这场比赛可以说是完全处于阿根廷人的掌控之中的,特别是上半场阿根廷队的控球率接近65%。德国队居然跟阿根廷人苦斗脚法,尝试短传配合,完全没有了德国式进攻的快速和开放,在个人技术本来就远在他们之上的阿根廷队面前,德国队有如班门弄斧。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这无疑是兵家大忌,一般球迷都能发现的问题,难道克林斯曼会不明白吗?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如果不是克林斯曼过分地胸有成竹,那么对此疑问的最好理由当然是阿根廷队太强大了。里克尔梅领衔的阿根廷队前卫完全控制了中场,正如国际足联技术研究小组成员约瑟夫·文格洛斯赛后所说的,阿根廷队有效地钳制了德国队两个边路的进攻,直到阿根廷人在进球后表现保守,德国队又换上了奥登科尔,德国队的速度才终于有所起色。

  对此,克林斯曼的解释是:“我们是一支年轻的队伍,队员容易情绪化,球员们上半场有些紧张和急躁,因此失去了冷静,从而导致球踢得不够流畅。”巴拉克赛后也承认,德国队的前锋没有表现出最高水平,但从战术上看,双方都没有什么失误,而德国队在“点球大战”中获胜有运气的因素。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场比赛,感觉也有点奇怪,虽然以短传居多的比赛可谓是“南美风格”的,但两个进球却居然都是德国式的“高空轰炸”。德国队不仅没有频频利用高空优势“空袭”对手,而且还被“矮小”的阿根廷队用头球攻破了自己的“城池”。

  虽然德国队替补席的“含金量”远不如阿根廷队,但换人成功的一方显然是克林斯曼:奥登科尔为德国队“加速”,博罗夫斯基送出助攻,诺伊维尔打进德国队的第一个点球。不过,我们对克林斯曼坚持把表现不佳的波多尔斯基留在场上却有保留的看法,尽管波多尔斯基后来打进了德国队的第3个点球,但他在比赛中基本没有什么表现,而且开场第3分钟就领到了一张黄牌,随时可能再“吃”一张而被罚下。而实际上,克林斯曼换下的前锋却是为德国队打进扳平一球的克洛斯,这自然让人生疑,难道克林斯曼对波多尔斯基的宠爱真的到了偏执的地步?赛后还是克洛斯自己站出来为克林斯曼“开脱”:“我和守门员有一次意外的相撞,这导致我小腿痉挛,在我进了那个头球以后,大约10分钟左右,我觉得我跑不动了,所以自己主动要求被换下。”

  疑云三 冲 突

  库弗雷飞踹引事端

  尽管德阿大战通过点球已分出胜负,但主裁判米歇尔的执法居然持续到赛后,他在赛后向阿根廷队替补队员库弗雷出示了红牌,因为后者引发了双方球员一场长达90秒的剧烈冲突。

  正当德国队将帅一同庆祝着胜利时,恼羞成怒的库弗雷突然在现场7万名球迷、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以及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面前上演了惊人的一幕,他冲向德国队后卫默特萨克,莫名其妙地起脚把他踹倒在地。此时德国队的成员还沉浸在喜悦之中,只有领队比埃尔霍夫发现势头不妙,他最早冲过去维护自己的队员,可是其他阿根廷队员也迅速加入了“战斗”,阿亚拉、海因策等不断地用难听的粗话进行挑衅,而一名阿根廷队工作人员更试图掐住比埃尔霍夫的脖子。这位已经成为球队官员的德国队前国脚显然也被激怒了,他也在言语上反驳着阿根廷队员,双方的身体接触逐渐增多。要不是随后赶到的施魏因施泰格迅速把比埃尔霍夫拉开,一场惨烈的拳架恐怕在所难免。不过,施魏因施泰格也不能逃过对方的偷袭,马克西·罗德里格斯朝着他的背后就是一记重拳。卷入这场冲突的人群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经过了一分多钟的纠缠,双方才逐渐被扯开。米歇尔目睹到这场冲突的始作俑者就是库弗雷,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掏出了红牌。

  比埃尔霍夫事后解释道,他并没有打架的意思,可是阿根廷队球员的谩骂超过了他容忍的极限,“阿根廷队一些队员围攻我们的球员,他们不断地骂我‘龟儿子’、‘烂人’,我只是上前去干我应该做的事。”巴拉克也在赛后指责了阿根廷队队员其实在罚点球的过程中就不断地给德国队制造干扰,“他们一直对我们大喊大叫,虽然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他们就是想影响我们罚点球的队员。”让阿根廷队队员情绪失控的是德国队第4个罚点球的博洛夫斯基,他罚进点球后冲着阿根廷队队员做了一个手指竖在嘴唇上的动作,示意他们不要吵闹。结果,当莱曼扑出了坎比亚索的点球后,阿根廷人克制不住了激愤的情绪。德国媒体猜测,库弗雷要报复的其实是博洛夫斯基,可能是身材同样高大的默特萨克也长着一头金发,所以库弗雷踢错人了。

  对于这段不愉快的小插曲,两队主帅都主张大事化小,克林斯曼表示:“相信每一个体验过‘点球大战’的人都很难在那一瞬间控制自己的情绪,足球很感性,在我看来一切都很正常。”佩克尔曼也试图为冲突降温,“有时人们的情绪会很激动,我们两队是互相尊重的,那一瞬间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虽然两人都主张平息争端,但国际足联媒体负责人已经表示,国际足联已对发生的一切记录在案,并正在对此加以调查,将根据情况作出处罚决定。

  疑云四 球 王

  马拉多纳缘何失踪

  其实,这场德阿大战从开始就是在疑问中开场的,因为阿根廷队似乎少了些什么,是的,那就是少了在观众席上挥舞阿根廷队

球衣的“球王”马拉多纳,阿根廷队的前4场比赛他从未缺席。

  不少阿根廷的球迷不停在球场搜索着马拉多纳的影子,因为他们相信:马拉多纳不会不来的,他可能藏在哪个角落里了,他一定要看后辈们给他报仇。可是,结果让人失望,马拉多纳真的没来。

  尖锐的问题来了:“马拉多纳是不是怕看见阿根廷队输球,怕再流眼泪?还是他早知道阿根廷队会输,生气不来了?”整场比赛,电视镜头都没有捕捉到马拉多纳的身影,马拉多纳真的没有来。也真凑巧,阿根廷队果然输了。赛后,人们在马拉多纳住的酒店围追堵截马拉多纳,结果他只留下一句:“我要快点离开,这里让我太伤心了。”一语之下,感慨万千。

  赛后有消息传出,是因为德国组委会方面从中“作梗”,马拉多纳才没有去看比赛。据某电台报道,组委会不允许马拉多纳的一位朋友进场看球,所以“球王”一怒之下突然取消了看球计划以示抗议。“球王”输给了组委会?真是如此吗?谁是马拉多纳的“朋友”?他的重要意义居然超越了阿根廷足球?这个官方的解释似乎太牵强了。

  赛前一天,马拉多纳才到阿根廷队的驻地跟后辈们说:“大家别忘了,1990年

世界杯上就是德国人让我们留下了眼泪。大家放心,明天我一定会出现在现场,你们要为我报仇。”事实上,马拉多纳不会不清楚自己在阿根廷球迷中的位置,他是阿根廷足球的精神支柱,为了一点小事,“球王”就能把足球给抛弃了吗?

  当然,马拉多纳在本届世界杯上已经做过“出格”的事,为了不和贝利这样的“足球政客”一起作秀,马拉多纳找借口不参加开幕式,因为他知道自己被安排在开幕式上与贝利一起作秀。而这次他不到赛场,也许唯一的解释是他知道了这场比赛已经被“安排”好了一切。贝肯鲍尔对德国队晋级充满信心,布拉特也说东道主总是占据优势,1998年巴西队输给法国队也输得很奇怪,这是否暗示着阿根廷队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呢?因此,马拉多纳才不去看这场结果早已敲定的比赛。

  当然,也不知道是不是早已预见到这样的结局,预见到佩克尔曼的无能,早在阿根廷队艰难淘汰墨西哥队的时候,马拉多纳就曾一改小组赛时对阿根廷队不吝溢美之词的风格,转而破口大骂佩克尔曼:“我想说,让阿根廷队在对付这支墨西哥队时竟然如此艰难,佩克尔曼根本就是瞎了眼!”到了现在,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一转变或许就是马拉多纳在提前获知1/4决赛的结果后的一种徒劳而又无奈的“发泄”。


  即时欧洲赔率助阵世界杯足彩
  手机上新浪 掌握世界杯
【               发表评论
Flash内容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240,000篇。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