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设定令小组赛欠缺精彩 阿荷大战从经典到垃圾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10:14 中国体育报 | ||||||||
荷兰与阿根廷队这对老冤家曾经为我们呈现了不少经典的比赛,但这场比赛却成为例外。由于分组和赛程的安排,使本该是一场生死大战的比赛却成了垃圾比赛。这不能不说是本届世界杯的一大遗憾。 荷兰与阿根廷队第一场比赛是在1974年的5月的一场友谊赛中,当时拥有克鲁伊夫、内斯肯斯和伦森布伦克的荷兰队在米歇尔斯的率领下建立了下橙色时代。荷兰队在那场比赛
荷兰与阿根廷队所在的C组还包括塞黑和科特迪瓦队,一个是预赛中失球最少的球队,一个则是新科的非洲杯亚军队伍,因此这个小组也被称为死亡之组。但在前两轮比赛中,无论是塞黑还是科特迪瓦的表现都名不副实,因而使荷兰与阿根廷队的最后决战变得毫无意义。这与提前一天进行的英格兰与瑞典队的比赛一样成为了“垃圾”。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国际足联的赛程安排和规则设定不无关系。在8个小组中,不少小组最后一轮都安排的是强队死磕,但由于许多强队都在前两轮比赛中提前确定了出线权,因此最后一轮的强强对决便成为了“鸡肋”比赛。如英格兰与瑞典队是B组公认的最强队,他们在最后一轮只要打平就能各取所需进入下一轮,因而这场比赛的最后结果果然与赛前的外界猜测一致。同样,荷兰与阿根廷队也各获六分提前出线,最后一轮也就是走走过场。 还有就是本届比赛对黄牌的规定。国际足联规定小组赛阶段球员获得一张黄牌将不带入下一阶段,而两张黄牌则将自动停赛一场,这就使许多强队不敢冒险在最后一轮比赛中派出身负一张黄牌的球员上场,以免再得黄牌造成下一场减员。这也造成最后一轮的强强对决技术含量降低。 在英格兰与瑞典队的比赛中,杰拉德和克劳奇便因各吃一张黄牌留在场下。荷兰队最后一轮也有六名主力球员身背一张黄牌,今天的比赛中有一人上场。阿根廷队获得黄牌的三名球员也始终坐在替补席上。这些都是造成了小组赛比赛欠缺精彩的重要原因。本报特派记者孟洪涛(法兰克福6月21日电) |